2009年5月8日 星期五

百萬小學堂

在搭車的過程中,我一定要看電影或睡覺,不然2個小時真的很難熬。

路途上,電視(沒錯,就是像飛x訊之類的)播放著百萬小學堂,
之前多少也有耳聞這個節目,印象中是學米國的節目,
但是因為在高雄沒有電視(你可能會說有pps阿,但是不習慣),所以根本沒有機會看。

這一集的百萬小學堂,盧廣仲那段真的很好笑;而教育部次長吳財順一下就被ko,不過我到是很喜歡他最後提到的點:並非官大學問大(雖然這也是藉口之一)。

又,關於他提到教育學家Spencer於《什麼知識最有價值?》一書中強調教育無法將世界上所有的知識教給學生,因為「我們無法期盼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學習所有的事物。所以,應該把精力放在學習最必要,以及對他最有用的事物上」。

亦即,知識的相對價值。其中就隱含有經濟理性等概念...深有所感。

2009年5月1日 星期五

關於音樂 eins


















Tonight: Franz Ferdinand

Yes: Pet Shop Boys

Waltz for Debby: Bill Evans

H3M: Eason Chan

Mads Langer: Mads Langer









關於計畫,我說的其實是......

4/26趁著課堂空檔衝去高醫參加伊甸志工團的說明會和面試,
在抵達前已經萌生退堂的打算,
因為當天的細雨,加上自己尚未填寫完一些自傳性問題。

我這個人總是帶有悲觀的想法。


濟世大樓4F,人滿為患,我找了一個位子坐下來。觀察著四周的人。
除了穿著五彩繽紛的伊甸工作人員外,
看到許多三三兩兩一同參加的同學(朋友?)、高中生、家長、社會人士等等。


1點10分說明會正式開始,距離表定時間晚了10分鐘。
我開始後悔......為什麼要來呢?
因為我想了解這個活動的目的以及遊戲的方式,
而且
豁出去,天下無敵!
我心中吶喊著。


4/30抱著沒有就算了的心態登錄伊甸v 志工 v部落格
結果,我竟然在自己的第一個志願就中獎。
但是,大三的我不是要準備考試了嗎?有時間,有金錢出去嗎?
我陷入了兩難......。


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

有感

The mind give us thousands of ways to say no,
but there's only one way to say yes,
and that's from the heart.

- Suze Orman

2009年2月21日 星期六

[轉載] 是誰塑造了學籍價格

2009-02-20

* 中國時報
* 賀陳弘

 一個明星高中學生,經由轉入私校而獲得一六六萬元。在這個蕭條的寒冬裡,格外令人感觸。當家計困難的時候,人們或許變賣財產,典當物品,走投無路的甚至賣血。未曾想像過的是,學籍也可以換錢。當事人出於許多無奈,社會多能理解,不應指指點點。然而跳脫個案,可以確信這個「市場」是存在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筆錢並不能看做獎學金。因為如果一個明星高中學生,留在原校,努力以赴,成績優異,並不會獲得這個數字的獎學金。唯有當這個學生「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個轉換才值得高價。轉學生依原先所擁有的學籍之名氣不同,而擁有了不同的身價。是誰塑造了這些學籍的價格?

 由於國中生進入高中職是採行競試比較的方式,將畢業生依成績篩選分級,送入不同的高中職,梯次井然有序,如同篩選物品一般,不同的等級得到不同的價格。在這場競試裡,畢業生被賦予不同的身價。人為的操作,創造出明星高中學生轉學的價格市場。這是不是教育的正常現象?

 目前高中職每年招生大約二十五萬人,已可容納今後所有想要唸高中職的國中畢業生,是否還有必要進行全面篩選分級?對於一個十六歲的孩子,終究都是要接受至少十二年學校教育,這樣做的意義在那裡?

 另一方面,這項大規模人為操作所消耗的國力十分可觀。由於國中畢業生必須依測驗評比成績競爭進入高中職,造成在正常學習以外,以升學為目的超量學習,包括校內輔導與校外補習。台灣國中生的課業學習時間,超過大多數先進國家百分之十五至三十。若以一年次的學生約卅萬,國民平均生產毛額以一萬美元計算,則全國國中三年的額外國力耗費,約十五至卅億美元,或新台幣五百至一千億元,與政府在國中教育的總投資相當!

 全台灣各級學校教育的投資仍然遠不如先進國家,但竟以每年超出先進國家五百至一千億元的國力,投資於國中進入高中職的競爭!這種作為是否效益太低?而從教育現場來觀察,學生為了升學強讀硬考,其長期影響更令人深以為憂。

 首先是學生生理逼到極限之後的生命萎縮現象。許多國中生的周記寫著(也是家長們所體驗的),一周中最快樂可記的事,莫過於「周末可以大睡一覺」,而不是一樁生活或學習的成長經歷。每天長達十二小時的讀書考試,佐以路途奔波,睡眠不足,日復一日;上課瞌睡與周末補眠,是生物的集體自保行為;學生進而自殘、自暴自棄也已經屢見不鮮。

 其次,大學與高中教育的評價反而日漸低落。高中教師認為新生程度越來越差,很多高中開始施行超過法規的輔導課,甚至在新生報到的暑假就上四至六周的輔導課。好不容易上了大學,教授則認為新鮮人只圖逸樂功利(不考試就不讀書、無心向學、蹺課作弊)。一般離開學校進入社會的成年人,極少願讀一本與職業無關的好書。

 這些問題的共同癥結,都是在求學階段缺乏良好的「讀書」經驗。一旦達到了升學的目的,就「為什麼還要讀書」?目前高中職的招生方式,傾向於篩選長於被動學習的學生;可是過量熟讀勤考的結果,又使這些學生更失去自主學習的動力,學習的表現日劣,造成目前大學與高中的共同後遺症。

 這種升學方式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也極可觀。由於學生在求學中未能獲得追求知識的真實感動與信服,未來的知識經濟產業,便很難找到充足的創造知識的人力,前景將是有限的。如果升學方式未能隨著產業典範轉型,將種下經濟失敗之因。

 從一個明星高中學生的身價,盼望十二年國教的曙光。

 (作者為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教授,教育部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