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8日 星期四

小柯夫婦超完美政治秀

This is a news of The Liberty Times from Taiwan. I post it on my blog with the speech of Hillary Clinton at the Democratic National Convention from Denver. It's really an inspired speech, I can't help but wonder why this kind of speech never happen in Taiwan. Is our politicians incapable of doing this or maybe they just spent all their time to exploit ideologies of pro-independence and pro-unification. Anyway, enjoy Hillary Clinton's speech!

最搶戲配角 小柯夫婦超完美政治秀

駐美特派員曹郁芬/特稿

如果選舉是一場大戲,接連三天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主要配角演出都很稱職,一些橋段甚至精彩而有張力。現在就看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男主角是否有帶領風騷的票房魅力。

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由於黨內提名人選早已定案,原本目的在投票並提名候選人的全國黨代表大會,早已淪為一場配合電視轉播、形式華麗的嘉年華秀。不僅時間的掌握分秒必爭,甚至連每個橋段效果都事先精心設計。

例如希拉蕊二十七日下午現身會場,提議以口頭表決方式通過奧巴馬的提名,早就已經安排好。不過各州黨代表二十七日還是煞有介事地舉行早餐會討論投票,下午在會場的投票過程中,大家還是盡職地輪流唱名投票,直到希拉蕊出現,斧鑿痕跡明顯。

柯 林頓夫婦無疑是這次大會最搶戲的配角,從群眾對其熱情不減的反應來看,這對夫妻在民主黨內確實有不可抹滅的人氣與魅力。漫長的黨內初選傷了和氣,也造成民 主黨選民的分裂。這次大會重要目的就是營造黨內團結氣氛,好讓希拉蕊支持者能夠支持奧巴馬,同時避免共和黨見縫插針,利用柯林頓夫婦過去對奧巴馬的批評, 做為攻擊奧巴馬的子彈。

雖然評論家及現場黨代表,對於柯林頓夫婦是否真心挺奧巴馬有不同看法,但他們在形式上至少做到讓人無法挑剔,由希拉 蕊提議口頭表決通過奧巴馬的提名是再次表態。而柯林頓以超過觀察家預期的慷慨演說推薦奧巴馬,更是做得漂亮。美國政治既然不是成王敗寇,而是利益分配的民 主遊戲,柯林頓夫婦的進退之道顯示他們都是成熟且上道的政治人物。

過去發言並不以犀利見長的拜登,被提名為副總統候選人後,扮演鷹派角色。由於麥肯美國戰爭英雄的形象深入人心,奧巴馬陣營至今避免對麥肯的人格操守開砲,但政治上總要有人適時指出麥肯的弱點。拜登顯然也很清楚自己的角色,轉換迅速。

來自國內外的數千名記者,場外反戰的上千名示威者,再加上政治明星和加油鼓掌的黨代表,一場政治秀該有的元素都俱全了。





Hillary Clinton at the Democratic National Convention Part 1


Hillary Clinton at the Democratic National Convention Part 2


Hillary Clinton at the Democratic National Convention Part 3

2008年8月26日 星期二

Anyone else but you

Anyone else but you





You're a part time lover and a full time friend
The monkey on you're back is the latest trend
I don't see what anyone can see, in anyone else
But you


Here is the church and here is the steeple
We sure are cute for two ugly people
I don't see what anyone can see, in anyone else
But you


We both have shiny happy fits of rage
You want more fans, I want more stage
I don't see what anyone can see, in anyone else
But you


You are always trying to keep it real
I'm in love with how you feel
I don't see what anyone can see, in anyone else
But you


I kiss you on the brain in the shadow of a train
I kiss you all starry eyed, my body's swinging from side to side
I don't see what anyone can see, in anyone else
But you


The pebbles forgive me, the trees forgive me
So why can't, you forgive me?
I don't see what anyone can see, in anyone else
But you


Du du du du du du du du du dudu
Du du du du du du du du du dudu
I don't see what anyone can see, in anyone else
But you



This is the ending song from "JUNO", enjoy it!

2008年8月17日 星期日

[轉載]美商週:格俄戰事打擊美能源供應策略

【大紀元8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琳紐約十五日專電)

俄羅斯攻擊格魯吉亞不但損及美國在中亞地區的聲望,也讓俄羅斯在取得裡海地區豐沛的油源及天然氣方面佔了上風。美國「商業週刊」指出,包括美國及許多西方國家的油公司對於他們的投資感到忐忑不安。

報導指出,將裡海地區的石油輸送到世界市場的油管必須經過前蘇聯的共和國。美國方面曾與英國石油公司為主的企業集團合作,建造一條經由格魯吉亞把石油及天然氣輸送到土耳其海岸地區的油管,另外也計劃再建造一條油管將裡海東海岸地區的天然氣輸送到奧地利。

西歐國家為了降低對中東油源的依賴而轉向俄羅斯取得供應,目前西歐國家的能源供應有三分之一要仰賴俄羅斯。

週刊引述一位美國的能源分析家指出,格魯吉亞遭到俄羅斯的重擊,這些由中亞地區輸送能源到歐洲的非俄羅斯經營的油管都成問題。任何通過這些受制於俄羅斯的國家的油管興建計劃都有很大的風險。

在一九九零年代中期,柯林頓政府的官員考慮到,中亞地區豐沛的石油及天然氣資源必須經過俄羅斯才能達到顧客手中,除非另外興建油管,裡海一帶的國家根本不可能發展其自身的能源產業。國際油公司在仔細考慮之後,終於願意與美國政府合作推動興建油管策略。

曾經擔任過美國駐石油輸出國家大使的沃爾夫負責與亞塞拜然、格魯吉亞與土耳其的領導人會商,興建一條裡海地區真正獨立的石油輸出管線。雖然這些國家的領導人都了解此舉會引起俄羅斯不悅,也終究同意了這項計劃。

報導指出,目前這條油管每天輸送幾乎上百萬桶原油。格魯吉亞成為裏海石油輸往歐洲的重要樞紐,而且,除了每年收取近六千萬美元的路經費用,因為這條油管不但讓國際上對於格魯吉亞政局的安定感到有信心,也吸引了不少外來投資。

格魯吉亞遭到俄軍入侵,這個地區的穩定令國際社會憂心。不過,週刊報導指出,俄羅斯不會直接干預巴庫--特比利西--吉漢油管,因為不想造成歐洲國家的恐慌。由於俄軍並沒有攻擊經過格魯吉亞的油管,歐洲國家的領導人也沒有提到重估能源政策的問題。


BW原文 ↓

Georgia: A Blow to U.S. Energy

The plans of the U.S. and Western oil companies for expanded pipelines in the Caspian region may well be a casualty of Russia's attack

The sudden war in the Caucasus brought Georgia to heel, reasserted Russia's claim as the dominant force in the region, and dealt a blow to U.S. prestige. But in this part of the world, diplomacy and war are about oil and gas as much as they are about hegemony and the tragic loss of human life. Victory in Georgia now gives Russia the edge in the struggle over access to the Caspian's 35 billion barrels of oil and trillions of cubic feet of gas. The probable losers: the U.S. and those Western oil companies that have bet heavily on the Caspian as one of the few regions where they could still operate with relative freedom.

At the core of the struggle is a vast network of actual and planned pipelines for shipping Caspian Sea oil to the world market from countries that were once part of the Soviet empire. American policymakers working with a BP-led consortium had already helped build oil and natural gas pipelines across Georgia to the Turkish coast. Next on the drawing board: another pipeline through Georgia to carry natural gas from the eastern shore of the Caspian Sea to Austria—offering an alternate supply to Western Europe, which now depends on Russia for a third of its energy.

But after the mauling Georgia got, "any chance of a new non-Russian pipeline out of Central Asia and into Europe is pretty much dead," says Chris Ruppel, an energy analyst at Execution, a brokerage in Greenwich, Conn. The risk of building a pipeline through countries vulnerable to the wrath of Russia is just too high.

The Russia-Georgia war thus may have dealt a blow to 15 years of American economic diplomacy. Back in the mid-1990s, Clinton Administration officials looking at a map of the recently dismantled Soviet Union grasped a singular fact about its southern perimeter: The newly independent countries there were overflowing with oil and natural gas but had to ship it via Russia to reach customers. Without pipelines of their own, the Caspian states would never fully develop their energy industries, or be politically independent of Russia. The lack of pipelines also curbed the export potential of companies like Chevron, which owns half of Tengiz, the giant Kazakhstan oilfield. After first resisting, BP (BP) and Chevron (CVX) backed the American pipeline strategy.

Moscow's Anger

Georgia was a key transit point for any line to the West. John Wolf, a former U.S. ambassador and now head of the Eisenhower Fellowship program in Philadelphia, was in the thick of the bargaining and arm-twisting that created the so-called East-West Energy Corridor. Wolf recalls powwowing with the leaders of Azerbaijan, Georgia, and Turke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what would become the 1,000-mile-long Baku-Ceyhan, the Caspian's first independent oil export pipeline. These leaders knew they risked provoking Russia's wrath but figured the gamble was worth it, Wolf says. Now almost 1 million barrels a day normally course through the pipeline. For Georgia, it's not the fees it collects from pipeline transit—about $60 million annually—that are important. Instead, the pipeline's presence signaled Georgia's stability and encouraged a flood of foreign investment.

That stability, of course, has proved illusory. Yet the Russians won't interfere with the Baku-Ceyhan pipeline directly, analysts say. Moscow's strategy depends on not spooking the Europeans, who might then be encouraged to back the construction of other non-Russian energy pipelines. Since there have been no confirmed attacks on the pipelines running through Georgia, no European leader has called for a reconsideration of energy policy.

Besides, the Russians may not need to shut down the Baku-Ceyhan line to win the advantage in the energy wars. "There's no doubt that what's happening has increased the investment risk within the region," says Nick Butler, a former senior executive at BP who directs the Cambridge Centre for Energy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s Judge Business School. Already, on Aug. 12, BP shut down a secondary oil pipeline that ends at Georgia's Black Sea port of Supsa, saying there could be a risk of attack on the line.

Russia's Pipeline Plans

Both Chevron and ExxonMobil (XOM) had also planned to ship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additional barrels a day along the route traversing Georgia. Now that may be subject to change. "Do you want to put more eggs in the South Caucasus basket?" asks Edward C. Chow, a former Chevron executive and now a senior fellow at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Washington."And if you do, are there certain accommodations that need to be made with the Russians to protect them?"

What about the White House's plans for a pipeline to ship natural gas to Europe? The proposed pipeline's success depends on Turkmenistan, which has the fourth-largest natural gas reserves on the planet, an estimated 3 trillion cubic meters. The Turkmen are cautious: Under former President Saparmurat Niyazov, they refused to defy the Russians and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ku-Ceyhan pipeline. "[Niyazov] thought about it and probably decided he didn't want to wake up dead," says former U.S. diplomat Wolf.

The assault on Georgia may make the Turkmen even more wary of the new pipeline. Instead, they may end up cutting a deal with the Russians, who are vigorously pursuing new gas pipelines of their own in a bid to dominate energy in the region. "A new Iron Curtain," says analyst Ruppel, "is descending around the periphery of Russia."

2008年8月16日 星期六

二中與我

剛剛整理抽屜時,赫然發現在高中時寫的一篇文章,看的時候回憶湧現,但看完後卻覺得自己真是亂三八噁心的。純粹是白日夢似的想當一個文藝的青年,但你也知道這是不太可能的,姑且,我將其歸類為「純真的完全不文藝青年」。



二中與我 by c4emp


一早,我期待著他的到來,一整夜枯燥漫長的等待,讓我心力憔悴,七時、七時十分、七時廿分...時間分分秒秒的流逝,我的他呢?為什麼還沒有來?是路上發生了什麼事嗎?亦或是他生病呢?七時卅分,他終於緩緩的走進教室,心中的那重擔頓時放了下來,原來,是睡過了頭所以才遲到。


經過一個上午四節課的摧殘,又到了一日中最令人高興的時刻 ─ 午休時間。他總是替我把滿臉的污垢擦拭乾淨,這舉動總是令我怦然心動,之後,我們紛紛進入了夢鄉。


午後,我們依依不捨的分開了彼此,迎接我們的又是另一個四小時的衝刺,我得趕緊把握這得來不易的時光,但好景不常,五點的鐘聲總是來的又快又急,它的呼喚意味著我們即將分開。他輕了清我的雙頰,輕聲的對我說道:「再見了,我可愛的桌子!」剎時,我的臉熾熱的如同一顆紅蘋果,漸漸地,漸漸地,夕陽西下,教室又回復了寧靜。



說真的,當時為什麼會寫這樣的文章,現在的我已經完全沒有印象了,徒留下一張「93」分的作文紙,唉,文藝青年之路已經離我遠去!

2008年8月9日 星期六

The Internationale

看了一下"烽火赤燄萬里情"(Reds)的影評,正好看到youtube上有其片段,於是便點來看看


紅軍電影"烽火赤焰萬里情"(Reds),1981年華倫.比提(Warren Beatty)自編自導完成這部作品時,意識型態和共產革命的英雄塑造,引發相當批判,因為當時蘇聯尚未解體,共產主義還在和資本主義對決。


"烽"片在台灣曾經遭禁演,因為電影描述的就是曾經參與蘇聯建國革命,寫下《震撼世界的十天》現場新聞報導的美國左傾記者約翰.瑞德 (John Reed)的故事。俄國共產黨奪權成功、改朝換代,都因為他人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現場採訪,所以有了英文的書寫紀錄。身為一位記者,他見証了歷史;做為一位工人運動的信仰者,他也目擊了工人革命從理論的到實踐的過程。然而,理想歸理想,現實歸現實,在共產「國際歌(The Internationale)」的澎湃煽情下,人們都願意獻身,然而接下來的權力分配和利益競逐,卻也註定使得理想主義者的美夢逐一幻滅。


國際歌到底有多煽情?乍見國際歌讓人沸騰的能量,就可以明白為什麼國民黨當年要禁演此片,因為那股熱情能量,不但撼搖了帝俄政權,也可能撼動其他國家,於是禁演就是避免政治紛爭的最便捷道路。


wiki上對國際歌的描述:

國際歌(法文:L'Internationale)是國際社會主義運動中最著名的一首歌。這首歌也曾經是世界上最被廣泛傳唱的歌曲之一。原文(法語)的歌詞由歐仁·鮑狄埃(1816年-1887年)在1871年所作(當時用馬賽曲的曲調演唱),皮埃爾·狄蓋特(1848年-1932年)於1888年為其譜曲。這首歌被翻譯成世界上的許多種語言。傳統上,唱國際歌時常舉手握拳致意。國際歌不僅僅被共產主義者所傳唱,而且在很多國家中的社會主義者和社會民主黨人中也廣泛流傳。在1989年天安門學生工人運動(六四事件)中,這首歌被作為被壓迫者的戰歌。

不免俗的,放幾段影片讓大家瞧瞧。所謂
樂器是槍,歌聲是子彈。
就自己體驗吧!


The Internationale (English+French+Chinese)



The Internationale (Chinese Red Rock)

2008年8月8日 星期五

[轉載]用希特勒美學呈現京奧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觀眾們看到一場經過精心設計的、浸透著民族主義的庸俗演出。當然,會讓人回想起希特勒邁著正步走的衝鋒隊的畫面絕對不是中國領導人想讓人們留下對奧運會的印象;不管怎樣,官方的中華民族主義宣揚的是這個國家將依靠田園詩般的「和諧發展」來實現「和平崛起」。但是,不管是在美學上還是在政治上,這種描述都不著邊際。


事實上,選擇希特勒的心腹、1936年柏林奧運會的建築師和設計師的兒子小阿爾伯特斯佩爾來設計北京奧運會的總體規劃,中國政府本身就暗示了美學的極端政治化正是二十世紀極權主義的一大特徵。像那些政權一樣,不管是法西斯政權或是共產主義政權,中國的領導人一直在尋求將公共場所和體育比賽專案轉化成他們能勝任並且授權統治這個國家的可見證明。
小斯佩爾的使命是為進入北京的奧林匹克建築群的大道制定總體規劃。他的設計主要集中在建設一條連接紫禁城與將舉行開幕式的國家體育場之間的氣勢宏偉的大道。而他的父親為「日爾曼尼亞」、也就是希特勒為計劃在二戰後建設的柏林所選擇的名稱所進行的規劃也主要依賴這一宏偉的中軸線。
中國的統治者把奧運會看作是他們向世界展示他們在過去30年所建設起來的這個擁有巨大活力的國家的舞台。而這種展示還帶有一種更加重要的國內政治目標:使這個政權的持續統治在普通中國人眼裡進一步合法化。鑒於這一因素,一種高調並且巨型的建築語言幾乎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設計強調友好環境

在為北京奧運會設計總體規劃時,小斯佩爾這位享有盛名的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像他的父親一樣試圖創造一個未來國際大都市。當然,他用來向中國人兜售他的規劃的語言與他的父親將他的計劃提交給希特勒時所用的語言肯定非常不同。
小斯佩爾沒有過分強調他的設計的壯觀性,而是堅稱其對環境的友好。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北京應該被轉化成一座超現代的城市,而他父親在1936年對柏林的設計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妄自尊大」。
當然,父親的罪過不應該落到兒子的頭上。但是當兒子繼承了他的父親建築原理的核心思想,並且把它用來服務一個尋求用某些曾驅使希特勒的理由來利用奧運會的政權時,你能說他不是有意地表現那些罪過嗎?
極權主義政權,比如納粹、80年代的蘇聯和現在的中國,都渴望把舉辦奧運會作為向世界標榜它們的優越性的途徑。中國相信它已經找到了它自己發展和現代化的模式。
小斯佩爾以及他的客戶的奧運夢想化為現實標誌著歡迎插曲的終結。自從冷戰結束後,政治已經遠離了奧運會。一塊金牌反映了某個運動員的體育才能和對體育的執著,而不應被認為是造就了他們的政治制度的功勞。


納粹創造奧運火炬

但是現在我們又回到了政治催眠的美學標準中,這反映在主辦國宣稱中國應該贏得比任何國家都多的金牌。奧運火炬傳遞本身就是由納粹創造出來的,並且首先是從柏林奧運會開始進行的。當火炬在小斯佩爾建造的強力大道上行進時,世界將再一次目睹極權主義意志的勝利。



作者為紐約的新學院大學教授國際事務 Project Syndicate

原文點我

[轉載]大陸對外貿易剖析

【經濟日報╱社論】 2008.08.07 03:06 am


中國大陸去年下半年以來,為減緩快速增長的出超,以紓解貿易對手壓力、熱錢的流入,以及國內景氣過熱,除加速人民幣升值的步伐外,在宏觀調控方面,凍結銀行放款總額不得增加、降低出口退稅、嚴選外人投資項目、削減外資企業所得稅優惠,及今年初開始實施的勞動合同法等。由於該等措施在短期內集中推出,又急又猛,致今年3月以來出口成長率逐月下滑,出超更是大量萎縮,尤以6月情況最為嚴重,引起高層領導密切注意,親赴東南沿海主要地區實地視察,發覺情況的確嚴峻。經高層研討後,首先提高紡織品出口退稅率,放寬銀行放款總額可增加5%,還有後續鬆綁措施,是否能產生預期效果,尚待持續觀察。


大陸自2001年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對外貿易蓬勃發展,貿易總額平均每年以29.3%的高速成長,其中出口年成長率更高達29%,是全球總出口成長率的兩倍;出口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自入世前2001年的22.6%,去(2007)年躍升到40.5%,成為促進經濟高速成長的主導力量。2001年大陸貿易總額在全球排名第六,六年來,已超越英、法、日,去年高居第三,僅次於美、德;而其出口去年又趕過美國,僅次於德國的世界第二出口大國,在國際上的重要性及影響力,愈來愈大。


不過大陸出口增加率在2003及04年高達35%後,即開始下降,到2007年還能維持25%以上;但今年3月以後急轉直下,6月增加17.2%,僅及高峰時的一半;整個上半年出口增加率降至21.8%。揆其原因,對出口主要對象美國的出口增加率,近兩年半來,每下愈況,今年上半年僅增加8.9%,與 2003-05年平均增加32.5%比較,下降3/4以上;致使對美出口占總出口比重自2005年的21.4%,今年上半年下降至17.5%。其次,對日出口比重同期也下降2.7個百分點,給予大陸出口重創。幸好,大陸對亞洲的印度、東協與韓國,對歐洲尤其東歐,以及對拉丁美洲的巴西、阿根廷等出口大幅增加,使其今年上半年總出口還能維持20%以上的成長率。顯然大陸出口地區的分散,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以大陸出口的企業主體來看,多年來都以外資企業出口扮演重要角色。外資企業出口占大陸總出口的比重,至2005年達到58.3%的高峰後即下降,至今年上半年下降到56.3%。可見外資企業出口增加率減緩,是總出口成長率下滑的主要原因。而外資企業出口一向以進料加工貿易與來料加工裝配貿易為主,而其出口增加率下降,更是總出口成長率下滑的關鍵所在。再就出口產品來看,紡織品出口所占總出口比重,近年來在下降中,至2005年已下降至14.1%,今年上半年再下降至11.9%,尤其今年6月出口更是負成長4.5%。這是去年下半年以來,大陸所採又急又猛措施,逼迫加工廠商出走的結果;剛開始顯現,即驚動了中共高層,迅即調升紡織品出口退稅率,能否收效,尚待後續發展。


至於大陸出超,在入世前的2001年僅225億美元,去年躍升到2,621億美元,六年間增加十倍以上。這也是引發國際貿易摩擦、人民幣升值壓力大增的原因所在。惟自今年2月以來出超即開始萎縮,整個上半年出超較去年上半年減少12.3%,雖引起大陸高層緊張,但對改善總體經濟失衡有助益。


在進口方面,大陸入世後,由於進口開放的加速,致2003-04年平均每年進口增加率高達38%,但2005年增加率開始下降,低於出口增加率,才使出超急速擴大。不過今年上半年由於原油、礦砂、雜糧及動植物油等價格大漲,進口支出大增80%以上,導致總進口增加率提高到30%以上,又超過出口增加率,才使出超萎縮。


出口產品方面,以電子、資訊、機械、電機、交通工具及光學、照相機及精密儀器等技術含量較高產品出口,占總出口比重,近年來不斷提高,自2001年的 38.6%,今年上半年提高至52.1%,已成為大陸出口的主導力量。反觀台灣此等產品出口所占總出口比重,同時期卻自61.6%降到56.3%,顯然台灣在廠商外移後,國內產業升級努力不足,需要加把勁。


今年上半年大陸對美出口成長率大幅下滑,但由於出口地區擴散有成,還能有20%以上的成長;出超的萎縮主要受石油價格大漲,進口支出大增385億美元的影響,但有利總體經濟失衡的改善。至於對外資出口依賴的降低,顯然是國內企業出口地位的上升,而且出口結構持續改善中,都不是壞事,重要的是出口成長率是否持續下滑。在當今國際經濟環境如此惡劣的情況下,大陸今年全年出口倘能有15%以上成長率,即屬不幸中之大幸。



原文詳見: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4459919.shtml

2008年8月7日 星期四

Postcard



Yesterday my sister called me that she received the postcard which i mailed from PRC and this morning my mom also called me that she got it.

除了寄給家裏的,我也寄給了我自己,所以接到家裏的電話後,我今天趕緊到系辦去收我的明信片。

Here it is ↓




看著寫給我自己的明信片,不禁想起去年一人之身在國外的景象,於是打開信箱讀起去年在外時與父母往來的mail,驚訝著自己何以寫出如此成熟的話語。

是否只有離開父母時我們才是真正的成長...A truly grown up?

2008年8月6日 星期三

Addiction

我們的政府向毒品宣戰,所以毒品這個容易上癮的多西是被禁止的。
而人類有兩種東西是非常容易上癮的:酒精和香菸。但是者兩種是完全合法的...

其實,當我們來到這世界上的時候,我們就已經無可救藥的迷戀上一種東西,想戒都戒不掉。
我們的近親猩猩和猿猴們,長久以來只靠吃植物也活的好好的,而我們不僅要準備熟菜熟飯;英國人法拉第(Michael Faraday)製造第一台電動發動機,是在176年前的事;朋馳(Karl Benz)先生製造第一輛配有內燃機的汽車,不過是123年前的事;美國萊特兄弟製造了第一架飛機並試飛成功,不過是105年前的事。

你猜到我們到底上了什麼癮了嗎?









對,我們都上了石油的癮,在不到200年的時間中,我們用石油展開了一場動力狂歡party...

so...我們這些上癮的派對動物們,真的該認真好好的思考了!

2008年8月5日 星期二

幽默是對於恐懼的生理反應。

佛洛伊德說過,幽默是面對挫折時的一種回應...幾種回應之一。
他說,當一條狗出不了門時,牠會亂抓亂咬,開始刨地,做些沒意義的動作,或是咆哮吼叫等等,牠用這些反應來面對挫折、驚訝或恐懼。

大笑是由恐懼引起的。

即使是最單純的玩笑,也是基於恐懼所喚起的些微刺痛,像是:「鳥糞中白白的東西是什麼?」
剎那間,聽眾像是在課堂上被叫起來回答問題似的,很怕自己會說出什麼蠢話。
等到他聽到答案是「也是鳥糞」時,不禁大笑起來,想用笑聲驅散那股習慣性的恐懼。

Kurt Vonnegut先生,你幹麼把笑說得這麼傳神,那麼便辟入理,該死,害我想到一個人當眾被取笑時,臉上還要面帶微笑,嘴角的肌肉卻隱約抽動著的感覺,yes...fear!

2008年8月4日 星期一

台北:自由多元創意之都

7月份從大陸回來,
而401期天下cover story正是「北京 PK 台北」。

天下推出一系列介紹的影片中,
一集正訴說著台北,

「兩岸直航之後,北京、上海離台灣的距離愈來愈近,
在這些超級城市環繞下,台北做為台灣的首善之都,
究竟有什麼不可取代的地方?該怎麼走出特色獨具的路?」

林懷民說:「台北非常複雜。」
李永萍:「台灣是移民社會,有去中心化的想法。」
韓良露:「台北是一個邁向中年的城市,這個城市就會要求一個quility of life。」


「台北已經不是一個城市,她更是華人世界,另一種文化指標,
自由、多元、創新,
每天抖擻的活出新的精神與魅力。」

該死...那些文字和音樂幹麼配的這麼剛好...
害我感動到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