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1日 星期六

[轉載] 是誰塑造了學籍價格

2009-02-20

* 中國時報
* 賀陳弘

 一個明星高中學生,經由轉入私校而獲得一六六萬元。在這個蕭條的寒冬裡,格外令人感觸。當家計困難的時候,人們或許變賣財產,典當物品,走投無路的甚至賣血。未曾想像過的是,學籍也可以換錢。當事人出於許多無奈,社會多能理解,不應指指點點。然而跳脫個案,可以確信這個「市場」是存在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筆錢並不能看做獎學金。因為如果一個明星高中學生,留在原校,努力以赴,成績優異,並不會獲得這個數字的獎學金。唯有當這個學生「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個轉換才值得高價。轉學生依原先所擁有的學籍之名氣不同,而擁有了不同的身價。是誰塑造了這些學籍的價格?

 由於國中生進入高中職是採行競試比較的方式,將畢業生依成績篩選分級,送入不同的高中職,梯次井然有序,如同篩選物品一般,不同的等級得到不同的價格。在這場競試裡,畢業生被賦予不同的身價。人為的操作,創造出明星高中學生轉學的價格市場。這是不是教育的正常現象?

 目前高中職每年招生大約二十五萬人,已可容納今後所有想要唸高中職的國中畢業生,是否還有必要進行全面篩選分級?對於一個十六歲的孩子,終究都是要接受至少十二年學校教育,這樣做的意義在那裡?

 另一方面,這項大規模人為操作所消耗的國力十分可觀。由於國中畢業生必須依測驗評比成績競爭進入高中職,造成在正常學習以外,以升學為目的超量學習,包括校內輔導與校外補習。台灣國中生的課業學習時間,超過大多數先進國家百分之十五至三十。若以一年次的學生約卅萬,國民平均生產毛額以一萬美元計算,則全國國中三年的額外國力耗費,約十五至卅億美元,或新台幣五百至一千億元,與政府在國中教育的總投資相當!

 全台灣各級學校教育的投資仍然遠不如先進國家,但竟以每年超出先進國家五百至一千億元的國力,投資於國中進入高中職的競爭!這種作為是否效益太低?而從教育現場來觀察,學生為了升學強讀硬考,其長期影響更令人深以為憂。

 首先是學生生理逼到極限之後的生命萎縮現象。許多國中生的周記寫著(也是家長們所體驗的),一周中最快樂可記的事,莫過於「周末可以大睡一覺」,而不是一樁生活或學習的成長經歷。每天長達十二小時的讀書考試,佐以路途奔波,睡眠不足,日復一日;上課瞌睡與周末補眠,是生物的集體自保行為;學生進而自殘、自暴自棄也已經屢見不鮮。

 其次,大學與高中教育的評價反而日漸低落。高中教師認為新生程度越來越差,很多高中開始施行超過法規的輔導課,甚至在新生報到的暑假就上四至六周的輔導課。好不容易上了大學,教授則認為新鮮人只圖逸樂功利(不考試就不讀書、無心向學、蹺課作弊)。一般離開學校進入社會的成年人,極少願讀一本與職業無關的好書。

 這些問題的共同癥結,都是在求學階段缺乏良好的「讀書」經驗。一旦達到了升學的目的,就「為什麼還要讀書」?目前高中職的招生方式,傾向於篩選長於被動學習的學生;可是過量熟讀勤考的結果,又使這些學生更失去自主學習的動力,學習的表現日劣,造成目前大學與高中的共同後遺症。

 這種升學方式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也極可觀。由於學生在求學中未能獲得追求知識的真實感動與信服,未來的知識經濟產業,便很難找到充足的創造知識的人力,前景將是有限的。如果升學方式未能隨著產業典範轉型,將種下經濟失敗之因。

 從一個明星高中學生的身價,盼望十二年國教的曙光。

 (作者為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教授,教育部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委員)

沒有留言: